????2月22日,記者在深圳“大潮起珠江——廣東改革開放40周年展覽”展館中看到,廣東醫科大學附屬醫院義工“幸福銀行”相關物品作為黨的十八大以來廣東省營造共建共治共享社會治理格局見證物之一被展出。 (2月23日《湛江日報》)
????廣東醫科大學附屬醫院的義工“幸福銀行”被作為黨的十八大以來廣東營造共建共治共享社會治理格局成果,在“大潮起珠江——廣東改革開放40周年展覽”中展出,這是湛江人的驕傲。
????義工“幸福銀行”由廣東醫科大學附屬醫院于2011年創建并發起,是全國首家為建立新型志愿者活動長效管理機制而設立的義工組織。可以說,從創建之初,義工“幸福銀行”就已經瞄準了“為人民謀幸福”這個目標。要為人民謀幸福,就要堅持問題導向,人民群眾什么方面感覺不幸福、不快樂、不滿意,我們就在哪方面下功夫,千方百計為群眾排憂解難。義工“幸福銀行”,正是廣醫附院對當前醫院服務短板“望聞問切”,對癥下藥開出的良方。
????長期以來,各地三甲醫院普遍存在運營成本高,醫護人員不足,看病“三長一短”(掛號排隊時間長、看病等候時間長、取藥排隊時間長,而醫生問診時間短)等現象,遠不能滿足患者對優質醫療服務的需求。另一方面,不少醫院雖也有義工服務,但往往是以“學雷鋒、做好事”的方式開展,志愿服務周期短且不固定。結合這兩點實際,廣醫附院逐步摸索出一套“醫務社工+義工”管理的長效機制——義工“幸福銀行”應運而生。
????所謂義工“幸福銀行”,其實就是該院依托高校優勢,自主培養醫務社工,以醫學系、社工系大學生義工為主體,培養一支醫務義工隊伍。其后,進一步深化,建立了國內首創的“1+4”五工聯動醫務社會工作模式(醫務社工+學生義工、黨員義工、醫護義工、社會義工)。而之所以叫“銀行”,是借用“銀行儲蓄”的概念,建立“奉獻——回報”間的良性循環,讓義工把服務時間存入“幸福銀行”,當義工或其親屬有需要時,便可享受對等的服務。這一創新,在大大激活義工積極性的同時,其實也是在不斷促進社會各界參與到醫院管理和服務中去,構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
????在筆者看來,義工的“幸福”其實遠不止于“銀行”的“儲蓄”功能,很多義工在服務中其實并不為了“可享受對等的服務”。所以,在推進湛江“大健康”建設時,要發揚五工聯動模式,首先就要突破“銀行”這一類比的局限,立足醫院主業功能本身,將醫療機構“把脈幸福指數”的功能進一步放大,推廣“幸福義工”,讓義工送健康、送幸福,更多關懷湛江人在健康管理方面的幸福感和滿意度。
????退一步說,即便以“銀行”為類比的載體,也應該在“功能”上進行深化——“幸福銀行”助力群眾健康管理增值,“幸福存折”見證群眾幸福指數攀升。在共建共治共享的指導思想下,廣醫附院一定能找到義工服務社群的新模式、新渠道,從而助推健康湛江建設從“以治病為中心”向“以健康管理為中心”轉變,這也將在深層次上助推湛江市民的健康管理不斷增值、幸福指數不斷攀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