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玉玲展示她的瑤繡作品。
????瑤族是我國一個古老的少數民族,主要分布在兩廣的山區,有“無瑤不深山“之說。春節回家探親之余,少不了周邊走走,恰好年初四去乳源瑤族自治縣訪友時,聽他說起過去到瑤寨的種種傳奇經歷,遂決定次日向必背瑤寨進發,去看看心中神秘的瑤寨。
????深山之中現瑤寨
????必背位于乳源縣城東北54公里的大瑤山腹地,崇山峻嶺,澗水深流,空氣如洗。進山的路都鋪上了水泥路,僅容兩車通行,有幾處山體滑坡,僅容一車通行。所幸路遠山深,往來車輛不多。山路蜿蜒,常有急轉彎,用當地的話叫“螺絲路”,需打醒十二分精神。
????驅車約一小時,必背鎮到了。必背是過山瑤的聚居地,過山瑤是瑤族的一個分支,隋唐時期從湖南等地遷入。明代以后,因為災荒和戰亂,必背瑤胞又大批向廣西、云南等地遷徙,后再流散到東南亞,并輾轉遷移到歐美各國,因此,必背是又是海外過山瑤的發祥地,常有海外瑤胞過來尋祖。
????幾年前,必背因山體滑坡,原來的老寨子被毀,瑤胞在政府的支持下重建家園,新建設的小鎮一條主街道,兩邊是三層建筑,框架結構,有廊有欄,類像吊腳樓。路邊燈柱子人花紋就瑤族傳統圖案,柱上掛著紅燈籠,裝點著節日的氣氛。抬眼望,山上散落著幾間樹皮房、竹房、吊腳樓,依稀可見當年瑤寨的模樣。
????“非遺”瑤繡展魅力
????春光暖暖,幾位婦女坐在街邊曬著太陽,織著瑤繡,嘮著家常。街邊一家小店,展示著瑤繡制品,有包、有帽、有圍裙、繡片和服飾。
????30歲的鄧玉玲這是家店的女主人,見有客人來,熱情地上前招呼,見記者對瑤繡感興趣,把一件件手工制作的瑤繡作品一件件展示給記者看。這些瑤繡,顏色鮮艷,紅、黃、綠、白、黑五種色線構成不同的圖案,充滿了傳統的民族特色和瑤家風情。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這些作品的正反面的圖案都不一樣,都很精致漂亮。
????這就是令瑤家人驕傲的“反面刺繡”工藝。過山瑤人在漫長的生產勞作過程中,摸索出了一種既美觀又耐磨的刺繡方式,在國內眾多的刺繡中獨樹一幟,這種反面刺繡最大的特點是從反面繡不看正面,繡時不用畫底稿,先用黑白線依布紋繡出方格,然后于各格中配入基本圖案構成主要內容。傳統的圖案有三十多種,基本圖案只有三角形、四方形、長方形、菱形、齒狀、城狀形等幾種,圖案線條無弧線,角度有嚴格限制,花紋形狀是從三種線條演變來,但經瑤族婦女的巧手和天馬行空的想像,成為各種意象的、有像征性的圖案。可以說,瑤繡藝術經過漫長的社會發展變化積累而成,反映了瑤族歷史、經濟、家族、宗教、生活等方面的生活面貌。2011年5月,瑤族刺繡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鄧玉玲是土生土長的瑤家姑娘,娘家在更遠的深山里。幾歲開始,她就跟母親學織瑤繡,不僅熟悉傳統瑤繡的三十多種圖案,而且可以在此基礎上創作,現在是瑤繡的非遺傳承人。
????店里的瑤繡,都是她看店閑暇時織的,因為是純手工制作,所以產量低。她拿起一塊一尺大小的方巾,指著上面由細細密密的針腳構成的圖案說:“這塊方巾,我前前后后織了一個半月。”
????一塊長一米多的瑤繡,售價5000元;一套傳統的瑤家服飾,售價3000元。你或許會說,這樣的粗布料子,也值這個價?且看這里的繡片,每一個圖案,都是瑤家姑娘一針一線織成的啊,那得填滿多少個日與夜;那些五色線條構成的圖案,容納著天地萬象、大海青山,得費盡姑娘們多少心思!
????“因為是純手工刺繡,瑤繡的產量很低,很難走出去。”鄧玉玲說,現在很多瑤胞都搬出了深山,瑤民在生活和服飾上已經漢化,只有在盤王歌會這樣傳統的節日中才會穿上瑤族的服飾了。年輕人也喜歡外出打工了,會瑤繡的越來越少,為了把瑤繡這種傳統技藝傳下去,必背早幾年成立了瑤繡協會,去年協會的會長還帶瑤繡參加了深圳文博會,讓更多人關注到瑤繡;當地政府也推動瑤繡進校園,組織瑤繡非遺傳承人到學校給學生上課,傳授技藝。
????“作為瑤繡的傳承人,我衷心希望瑤繡的技藝能傳承下去,我也考慮過做一個瑤繡的品牌服飾,讓更多的人了解瑤繡,愛上瑤繡,讓更多城里的人能穿上瑤繡,把我們瑤族傳承千年的瑤繡文化元素傳播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