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游’二字既表現了床漂泊著的物理狀態,又表達了與《赤壁賦》一致的在動蕩中求內心自在的訴求。”近日,中國藝術家楊森博的首次個展,在美國紐約新興畫廊BIGGERCODE開幕,展出的作品觸及年輕文化游子在身心雙層面皆動蕩的生活命題。
鮮為人知的是,這位年輕的藝術家,是一位土生土長的廉江“90后”。來自廉江吉水鎮的楊森博,湛江一中畢業后,考入華南理工大學讀本科,隨后進入羅德島設計學院攻讀碩士,是一位跨媒體藝術家,景觀設計師。現生活在美國加州伯克利、就職于TLS景觀設計的他,常通過場域特定的作品來展現自然事物的微妙變化與從中既矛盾又互補的兩種力量。
楊森博和作品。
一張漂浮的單人床
楊森博的首次個展從本月21日持續到29日,開幕式當天,展覽吸引了美國羅德島藝術設計學院、哈佛大學景觀設計學院師生以及紐約藝術家150多人前來參觀。
通過翻閱本次展覽的微信公眾號,記者感受到這場以“浮游”為主題的展覽之奇幻曼妙——10張懸浮的攝影作品展現了同一張床漂浮在不同自然環境的全過程。5張半透明巨幅雪紡用數碼打印技術重現了床漂浮在藍色湖面的場景,雪紡隨風飄舞,印在上面的床也飄動起來。展場中央懸掛著藝術家的一席白床,透過床兩頭的雪紡印刷和薄紗投影,創造置身于不同環境下的沉浸式體驗。而一個3分51秒的視頻,會在展場盡頭的小房間里展現整個作品的創作過程。
“希望作品能讓人思考漂泊于生命的意義,得到一點撫慰,甚至和他一樣,在動蕩不安的環境中找到保持自我的方法。”楊森博說,通過作品要探討的是在快速變化的環境中尋求歸屬感的問題:生活狀態越多變,人越要保持內心的安定。人的情感需要寄托在一些相對穩定的事物上,而這一席白床就是他內心里代表安全感的物象。
一張全白的單人床對于楊森博來說,是創作媒介也是安全區的象征。放白床于山水間,恰是藝術家對于自身漂泊狀態的詩意抽象表達。
一場飽含詩意的個展
今年8月,楊森博受邀參加了美國康涅狄格州的藝術家駐地項目并創造了近作《浮游》。他將一席白床置于不同的自然場景中,借此模糊平靜和不安兩種心境的界線,并探討萬象的獨立與共生性。
去年,楊森博從羅德島設計學院碩士畢業,一邊找工作一邊嘗試別的可能。一位朋友給他發來“藝術家駐地項目”的資料,說他們接受景觀設計師的申請,于是楊森博在今年8月在康涅狄格州嘗試用一個藝術作品,闡述了內心一直以來的矛盾和思考。
楊森博介紹,“浮游”一詞借鑒了中國文人蘇軾的名句“寄蜉蝣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中朝生暮死的蜉蝣。作品從景觀和文學的角度論及了一個哲學思考:浮游此生,雖短且長。飄搖與靜好的并置道出了游子欠缺安全感的脆軟,也提出了關于“家”的二元觀——處處無家且處處為家的異客或隨遇而安、或誠惶誠恐。這兩種充滿反差的心境源自于他們在維系個性并掙扎于激蕩的矛盾環境時的迷思,而浮游就是求生之道:身且漂浮心自游。
楊森博用一張浮游的床總結了三年來輾轉的生活經歷,呈現了一系列穩定和漂泊同時存在的場景。在這個藝術裝置里,床代表一種安定的內心狀態被暴露在與之相反的外在環境之中,如草甸、森林、湖面、沼澤、樹梢等。這些地方都不能被稱為家。床這個代表安定的元素也因而被臨時化。“這一系列不真實的景象是我對處在生命這個特殊階段的抽象表達。生命的這個階段,床都像是在浮游,漂和泊的矛盾總是存在。”
唯一入選的中國景觀設計師
楊森博的個展得以成功開幕,離不開他所申請的項目I-Park,位于美國康涅狄格州的東哈德姆市。
“2016年他們一共接到600多份申請,我有幸成為唯一入選景觀設計師,與另外兩位視覺藝術家、兩位作曲家和一位作家一起,進行為期一個月的駐地藝術創作。”楊森博自豪地說,項目創始于1998年,已經支持800多位藝術家完成駐地創作。
駐地所在的自然場地有180公頃,草甸、濕地、密林、河流、湖泊等自然環境豐富。項目接受的創作形式有視覺藝術、寫作、作曲、建筑和景觀。申請成功的藝術家會擁有獨棟的工作室、獨立的臥室、共用的活動和廚房空間、圖書館、木工房、廚師和必要的人力幫助。
作為一名景觀設計碩士背景的跨界藝術家,楊森博的所學在這個項目里提供給他的是潛意識里對自然環境的敏感性。他也把這個項目看做是一個景觀設計——床像一個容器,把陰晴、風雨、云霧都盛起來,放置在觀者面前。自然現象細微的變化被夸張放大,讓人真切地察覺環境的瞬息萬變。
他說:“我四處行走,值得停留的時候我就裝起床,看床如何適應并改變本來的環境,然后把床拆分,再重復以上。由此,這個過程還是一場自我修行,一次內向的探索。它讓我持續保持漂泊的狀態并思考其意義,進而得以在漂泊里尋求心的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