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去一降一補”是今后一個時期改革的重要任務,降成本是政府、企業、金融機構等共同關心的話題。以“抵押為主”的借貸模式,讓眾多輕資產中小微企業陷入融資難、融資貴的困局。如何解決這些問題,讓金融更好地為實體經濟服務、釋放經濟創新動力?
????11月22日,廣東金融高新技術服務區(下稱“廣東金融高新區”)金融創新發展大會在廣東省佛山市南海區舉行。會上發布的《廣東金融高新技術服務區跨界創新行動計劃》(下稱“《創新行動計劃》”)提到,廣東金融高新區將全面推動跨界創新與共享,探索建立金融信用示范區,進而打造全國金融創新示范區。
????轉變“抵押為主”局面,
????破解中小企業融資困局
????未來3年,地處佛山市南海區的廣東金融高新區,將緊緊圍繞“信用是金融之本”的戰略核心,努力探索一條從“抵押為主”升級為以“信用為本”的新路子,在“信用”這一關鍵環節上做文章,著力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讓金融更好地服務實體經濟。
????《創新行動計劃》提到,圍繞推進金融創新和規范金融發展雙主線,培育適合金融創新發展的優良土壤,建立起既完善又具特色的金融信用體系與監管體系,力爭經過3年的信用建設與跨界創新發展,至2018年底,金融高新區集聚金融機構及知名企業超過450家,總投資額超800億元,吸納10萬名中高端人才就業創業,對地方稅收貢獻超50億元。
????屆時,廣東金融高新區將構筑起前后臺呼應、上下游集聚的金融服務產業鏈,金融后援基地影響力輻射全球,并通過多方合力打造成為全國金融創新示范區,全國“互聯網+”眾創金融示范區核心區,國家制造業創新中心核心區,以及廣佛都市圈核心區。
????實際上,自2007年廣東金融高新區由廣東省政府授牌成立以來,已將近10年。在“金融后援基地”及“產業金融中心”的雙定位下,截至今年10月,廣東金融高新區核心區已吸引293家金融機構及知名企業落戶,總投資額約584億元,其中私募創投類項目154家,注冊及募集資金額305億元,吸引中高端人才數量達3萬人。
????“我們要在‘信用’這一環節上做文章,著力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促進金融更好地服務實體經濟,助力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降成本措施。”廣東金融高新技術服務區發展促進局黨委書記、佛山市委常委、南海區委書記黃志豪說。他認為,要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問題,就要推動跨界合作共享,例如政府部門和金融監管部門的合作、金融業態內部的合作、各個部門之間協同合作,通過跨界共享優化信用環境,推動金融和經濟發展。
????率先探索 “信用為本”
????金融服務模式
????廣東省政府金融工作辦公室副主任張曉山表示,廣東金融高新區是廣東金融改革創新的重要平臺,近年來,積極推進信用體系建設,推動金融、科技與產業融合發展,在金融創新方面開展了許多有益探索,為全省金融創新發展做出很好的表率,有力地支持了廣東金融強省的建設。
????近年來,南海區及廣東金融高新區一直著力促進金融跨界合作。其中包括政府部門之間促進金融創新的協作;金融業態之間,包括資本市場、信貸市場、保險市場以及金融新業態之間的合作;金融與非金融行業之間的跨界融合以及金融、科技與產業的深度融合創新。
????以“信用為本”的金融創新是當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舉措,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核心內容是降成本,降成本的主要抓手在于改革創新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方式方法。
????“信用缺失,直接導致了金融交易中過度注重抵押,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金融的功能。我們通過強化地方信用體系建設、全面加快政府部門的數據統籌、緊密與人民銀行的征信中心相配合,全面增強社會信用水平,降低交易成本,提高金融合作效率。” 黃志豪說。
????在當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背景下,通過信用建設和跨界共享來降低成本,是南海金融創新的突破口。黃志豪認為,“信用體系建設是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降成本的重要舉措,信用體系建設可以降低交易成本,提高交易效率,建立整個社會人與人之間的社會信任,信用為本就是要打好這個基礎。”
????圍繞“金融后援基地”與“產業金融中心”的雙定位,南海將繼續深化金融服務實體經濟作用,積極發展多層次資本市場,引導企業從銀行貸款等間接融資手段向債券融資、新三板掛牌、上市等直接融資手段拓展,促進優勢企業上市融資。
????目前備受關注的探索莫過于佛山市南海區“政銀企”征信云項目。據介紹,“政銀企”征信云基于南海區數據統籌成果,在涵括71個部門及公共企事業單位、覆蓋20萬家市場主體、累計長達22年歷史數據的基礎上,匯集了銀行、保險、融資擔保、小額貸款、股權交易中心等各類金融機構數據,以及企業所提交的用于補充完善其自身信用情況的數據,最終建立起南海區企業信用數據檔案。
????未來,廣東金融高新區和南海區主要從三方面探索金融創新,一是以“信用為本”的金融創新是當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舉措;二是建立地方政府聯合執法機制;三是順應“互聯網+”時代“跨界”的潮流,全面促進金融跨界合作,大力推動金融、科技與產業的深度融合創新,更好地服務實體經濟發展,打造國家制造業創新中心。
????黃志豪表示,“我們希望通過推動信用體系建設,探索出一條‘信用為本,跨界共享’的金融創新發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