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塑藝人巧手為大雄雞上彩。 記者 林明聰 攝
春節臨近,作為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吳川泥塑,也開始應節地“走近”大眾。在吳川梅菉一商場,泥塑藝術家巧手雕塑出一只活靈活現、高達3米的大雄雞,迎接雞年新春的來臨。
日前,記者來到該商場看到,兩名泥塑藝人正一絲不茍地為這只大型泥塑雄雞繪上顏色。這只雄赳赳氣昂昂的大雄雞栩栩如生,寄托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祝福所有人新的一年生活色彩斑斕、斗志昂揚,過往的市民也紛紛為泥塑藝人高超的制作技藝稱贊。
據了解,吳川素有“嶺南小敦煌”之稱,吳川泥塑在本地俗稱“泥鬼”,與飄色、花轎統稱“吳川三絕”。吳川泥塑源于唐末宋初,原是當地陶工歡度節慶的手工技藝。至明代末年,每逢元宵節,當地人用泥塑丑婦表達他們對社會一些丑陋現象的不滿,并在節后銷毀,稱“逐泥鬼,迎吉祥”。工藝流程為塑,刻、捏、彩、飾,完成好的泥塑相當精美,色艷傳神。泥塑題材有歷史故事、神話故事、民間傳說,相當部分題材貼近生活,更具有鄉土特色和時代氣息,緊貼時代脈搏、飽含創意,讓人耳目一新。吳川泥塑早在2007年便已入選了“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經過不斷的發展,現在吳川泥塑的表現形式更是多了水上彩塑、活動彩塑等,配上現代燈光、音響、舞美設計,集電、光、聲、動于一體,在保留風俗特色的同時也增添了一份現代風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