灣醒獅獅具造型活靈活現,驚艷全場。 記者 張鋒鋒 攝
1月24日,記者從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基地——遂溪龍灣村采訪了解到:由國家級非遺項目傳承人、遂溪龍灣龍獅藝術團團長李榮仔指導,該村村民手工制作的8頭關公獅、10頭張飛獅近日已全部完成,被火速發往首都北京與湖南省會長沙,將作為重要道具參加中央電視臺春節文藝節目和湖南衛視春晚節目的錄制,充分展示雷州半島高超的手工藝術品制作技藝。
“我們村有著傳統的舞獅、扎獅文化和歷史,這8頭關公獅、10頭張飛獅,都是應中央電視臺、湖南衛視文藝活動演出需要而特別制作的。”李榮仔介紹,獅頭制作要求選材講究、工序獨特、手法細膩,有選竹篾、扎骨架、撲紙、彩繪、縫布、配飾和點睛等環節,“其中,富有南獅特色的黃、紅、黑獅,被俗稱為劉、關、張的傳統造型。其形態生動,神韻俱佳,舞起來輕盈靈巧,又堅固耐用。去年,我們總共制作了一萬多件龍、獅道具,其中有4000多件發往美國、新加坡、泰國等海外。”
據悉,遂溪龍灣村是歷史悠久的傳統藝術之鄉,當地村民曾為上海世博會開幕式和廣州亞運會龍舟賽等制作龍獅、賽鼓等。尤其是2009年,經國家文化部門實地考察和邀請,在李榮仔與徒弟、村民們日以繼夜的“加班加點”努力下,按時高質量地扎好了90頭神采奕奕的醒獅,發送到北京提供給當年10月1日于天安門廣場上官方舉辦的國慶60周年大型慶典活動使用,揚名海內外。2015年在深圳舉行的第十一屆中國國際文博會上,龍灣村的創新之作——“彩燈獅”驚艷全場,傳統民俗中融入科技元素,使海內外嘉賓和觀眾都大開眼界;2016年,龍灣扎獅傳統技藝到西安參加中國西部文化產業博覽會展出,獲得“創意設計金獎”;廣東省非遺陳列館、陜西省非遺陳列館等都分別永久收藏了其制作的南獅獅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