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廣東醫科大學藥學院博士劉建強、西北大學博士侯磊、澳大利亞莫納什大學博士斯圖爾特·巴頓等專家學者成功研發了“罕見的納米孔稀土金屬—有機骨架材料”,該學術還在國際期刊《ChemPlusChem》上刊發,并作為熱點話題文章在專欄推送,引起了新華網、人民網等國內上百家媒體的關注。
????若非一番寒徹骨,哪得梅花撲鼻香。一個光鮮成果的背后,凝聚著一個青年教師潛心科研的汗水結晶。記者了解到,劉建強不僅是廣東醫科大學藥學院一名80后科研“尖兵”,還是一個授課育人的好老師。
????科研:創新成果引《科技日報》頭版關注
????2010年,劉建強從西北大學博士畢業后進入廣東醫科大學藥學院任教,從一名“新兵”做起,他認為,作為授課育人的老師,首先要把課上好。就這樣,他拿起教鞭,走上講臺,一晃就是6年。6年來,他先后為本科生講授醫用化學,有機化學和分析化學等專業課,授課對象逾2000人次,每年上課學時達到300學時。
????劉建強老師上課以風趣幽默的風格,贏得了學生的好評。每次上課教室都坐得滿滿的,甚至一些外專業學生也慕名而來“蹭課”。“總覺得時間不夠用,但再忙也會抽時間去把事情一件件做好。”在繁重的授課壓力下,這位年輕的博士在科研上也是蠻拼的,下完課基本就是往實驗室里跑,潛心做研究。
????“上報了!我校青年教師劉建強合成高效儲氫材料,還獲得了《科技日報》頭版的關注。”2016年7月14日,這則消息刷爆廣醫人的朋友圈。80后青年教師劉建強潛心研究了3年的研究成果終有了“回音”。
劉建強在操作藥物制劑型儀器實驗(資料圖片)
????研究中,劉建強成功合成了新拓撲結構的儲氫材料(目前國內首例),氫氣儲存能力得到優化,大幅提升了材料儲氫效率。相關成果近日發表在英國皇家化學學會著名期刊《材料化學雜志A》上。
????據劉建強介紹,該系列研究從2013年至今,他和研究團隊通過模板技術方法合成了一系列金屬-有機骨架材料(MOFs)材料,并以廣東醫科大學命名,取名為GDMU-系列的MOFs材料(GDMU=GuangdongMedicalUniversity)。
????2016年11月7日,劉建強博士團隊又通過國際合作,成功合成了2個罕見的納米孔稀土金屬—有機骨架材料,該材料可作為熒光探針高效檢測鐵離子等金屬離子濃度,可為皮膚病和貧血癥等疾病中Fe3+的定量分析以及環境中Fe3+的監測提供簡單、高效的檢測方法,該研究再次被刊登在《科技日報》頭版。
????專注:“熱愛外交”的科研尖兵
????“做科研不能故步自封,要敢于‘走出去’學習,注重合作共贏,多向優秀的同行專家學者學習和交流,在思想碰撞后往往會有一個意向不到的收獲。”目前,劉建強已和美國、印度、澳大利亞、日本等8個國家的專家開展深入的合作,擴大了自己的研究領域的“朋友圈”。
????科研尖兵講述了他的一個“外交”小故事。為了解決問題,他想他的一個項目和美國一位專家請求幫助和合作。發了第一封郵件,專家起初對他很“來電”,連續發問當前熱點領域的細節問題和存在的挑戰等10個專業問題,劉老師用了一晚上的時間將問題一一解答,博得了專家的好評,該專家決定和他一起合作,為他的項目提供智力支持。
????“劉建強博士非常好學上進,有一種自強不息的韌勁,工作負責、任勞任怨,授課育人細致耐心;在做研究方面,潛心研究,十分努力,是藥學院優秀青年教師的一個典型代表。”廣東醫科大學藥學院李寶紅院長評價道。
????育人:學生爭當他的“小助手”
????在2015屆畢業生中,藥學院優秀畢業生吳佳敏就收到了澳門大學和中山大學的兩個“offer”,最終選擇在中山大學藥學院繼續深造。
????值得一提的是,在本科期間,吳佳敏就參與了5個省級課題項目,本科畢業已經發表了3篇SCI,他的科研能力和學術精神最終讓他獲得名校青睞,而吳佳敏正是劉建強博士的得意門生。
????“劉建強老師不僅是我的科研導師,還是我的人生導師,也是我學習的榜樣。老師待人親切,在成為他科研助手期間感受著他優秀的品質。不管是在我參加職業規劃比賽,為我出謀劃策,還是在考研時,均給予我指導和鼓勵。感謝在讀本科時,能夠遇上這樣優秀又真誠的好老師。”談及劉老師,吳佳敏充滿了感激。
????“不看成績看態度,不看獎項看素養。在我的眼里,我會充分考察學生的綜合素養和學習態度。學習成績或者一大堆獎項并不是看重的,做科研一定要有持之以恒的耐心,才有可能成功。”劉建強說。
????正所謂名師出高徒,劉建強培養的“高徒”不斷涌現,很多學生都爭著來當劉建強的科研助手,6年間,劉建強所帶的學生考研成功率幾乎是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