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江真是一座非常美麗的城市,這里的青少年對科學知識尤其是航天知識的興趣和求知欲也很強。”
????退休前為中國科學院空間科學與應用總體部副主任兼載人航天工程應用系統副總指揮,今年已經79歲的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研究員、中國空間科學學會常務理事、著名航天專家潘厚任,日前在赤坎接受記者采訪時欣喜地說道。
????今年10月下旬,在省科協、省科技廳的大力支持下,粵東西北地區科學家科普報告湛江校園行活動在我市火熱舉行。湛江市科協、湛江市教育局邀請中國科學院老科學家科普演講團的8名專家走進湛江校園,為廣大中小學生作深入淺出的精彩科普報告,受到熱烈歡迎。潘厚任,就是來湛的8名專家之一。
潘厚任在湛江校園科普航天知識。記者張鋒鋒 攝
????奮斗
????中國航天事業的親歷者和見證人
????潘厚任參加了中國首批箭載、星載太空探測儀的設計研制、衛星軌道計算,曾參加我國第一、第二顆人造衛星的總體設計和衛星系列規劃制訂,任“東方紅一號”衛星總體設計組組員、副組長,上個世紀80—90年代受聘為國家科委空間專家組專家, 開展了中美、中德、中葡太空科學與應用的合作交流。
????潘厚任出生于1937年。他的青少年時期,都是在自己的故鄉——江蘇蘇州度過的,從小對科技有濃厚的興趣。“1958年我還在南京大學數學天文系天文專業念書,那時的蘇聯發射成功了世界上第一顆人造衛星不久,這可是轟動全球的大事件。暑假里,教天體的老師就望天追蹤拍照片,計算蘇聯人造衛星的軌道。我也沉迷進去了,放假也不回家,跟著老師一起算。”當時,全是機械式的計算機,比如乘9要搖9下,“這些老古董現在已經很難看到了。算一圈軌道,要花上一個多禮拜的時間。”正是早年打下的扎實基礎,使潘厚任獲益匪淺。1970年,他參與研制的“東方紅一號”人造地球衛星在甘肅酒泉發射成功,由此開創了中國航天史的新紀元。
????潘厚任退休前,為中國科學院空間科學與應用總體部副主任兼載人航天工程應用系統副總指揮,在國內、外會議及刊物上發表論文、報告,以及專著、譯著共91次。他所參加和負責的工作,獲7項國家和中科院科技成果獎;獲3項國家和中科院“載人航天”等突出貢獻獎。
????愿望
????希望湛江能多出航天方面人才
????“1997年退休之后,主要投入到科技知識普及和推廣中去,我覺得這是很有意義的。”
????潘厚任在湛江的首場科普報告講座,是在赤坎一所中學的七樓報告廳。他笑稱自己已經79.6歲了,是“大半輩子獻身航天,小半輩子進行科普”。
????談起現在國內掀起的航天熱,潘厚任感到很欣慰,“我們那時候,保密要求是非常嚴格的。當時應該來說航天研究基本上是在很窄小的圈子里面,很多老百姓不知道,也不是太關心。因為當時的航天科學,跟普通大眾,跟社會的經濟發展還沒有太直接的關系。后來,隨著太空技術日漸成熟,從實驗階段到應用階段,慢慢跟人民生活和經濟發展關系越來越有密切了。比如,衛星上空之后,天氣預報就準確很多了;還有遙感衛星,對監測災難、環境,包括城市建設所起的作用越來越明顯。”
????太空生活趣談、載人航天技術及相關應用、嫦娥工程剖析……潘厚任現場還耐心回復了湛江學子們的提問,比如當下熱門的引力波、對撞機以及中國未來的火星探索計劃等問題,均一一作了解答和互動,“湛江的學生真熱情,這是值得鼓勵的好事情。現在國內從事航天方面研究者中,很多都是30多歲的年輕人,可謂青出于藍勝于藍。對年輕一代來說,航天是很有發展前景的領域,各個學科在這里都可以找到合適的位置。要積極鼓勵青少年投身于此,希望湛江也能多出這方面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