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坎民國風情街第一期工程已經基本完工。記者日前獲悉,民國風情街第二期工程相關工作在推進,周邊的赤坎老街也被納入了改造、開發,當中歷史厚重的大通街最受市民關注。
見證繁榮
古碼頭商貿在大通街興起發展
據記載,最早開發赤坎古商埠的為潮州人。早在乾隆年間,已有潮州會館、潮州街、潮州塘、雙宗廟等。老一輩人口中的赤坎十個“古碼頭”全都集中在大通街。
記者了解到當中有福建商人在嘉慶年間建的詔安港(當時群眾習慣將碼頭以“港”相稱)、云霄港、漳浦港等。碼頭發展興旺,來自各地的商人紛紛在赤坎設立會館,如廣府會館、潮州會館、高州會館、閩浙會館、雷陽會館等等。廣州灣商會在廣州灣也成立。可以這么說,赤坎古碼頭商貿在大通街興起、繁榮。
歷史厚重
各方文化在此融合
大通街所擔任的歷史角色絕不僅僅是繁榮的古商埠。在那段革命抗爭歲月,它還是辛亥革命廣州灣根據地、抗日戰爭難民集聚地,是抗戰時期軍事、醫藥物資、生活物資的轉運地。這里有辛亥革命歷史遺址,孫中山指派胞兄孫眉在大通街建立的同盟會廣州灣機關、辛亥革命的廣州灣同盟會重要人物楊益三故居及紀念堂。
各方文化在此融合,大通街的建筑也各有“精彩”:既有古代建筑,也有近代西歐及國內其它大城市風格的建筑及民居,商鋪多為兩層以上的建筑,有騎樓式、庭院式、四合院式、七十二家房客式等,既有土木結構,亦有鋼筋混凝土結構。這些建筑大多傍海而建,依街梯級而建。沿著大通街一路走,記者從中可窺探到東南亞、珠三角、閩浙、上海、港澳、西歐、粵西等地民居特色。此外,直至今日這里還保存法國風情的水泥桿、電燈柱、青石磚古道、青石磚古碼頭階梯。
在國內,一條能擁有如此多種建筑風格的街道是很少見的。
學者建議
建設大通街古埠旅游區
記者采訪了中國民俗文化研究會會員、廣東省及湛江市民俗文化研究會理事梁政海與嶺南師范學院美術學院教授安鼎文。
兩位學者建議,把大通街建成古埠旅游區,保護為主,維修為輔,修舊如舊,現居住在內的市民要有保護觀念。以下是湛江市民俗文化研究會理事梁政海與嶺南師范學院美術學院教授安鼎文的建議:
第一,成立修繕工作隊,危房及維修工作由指揮部統一組織施工隊修繕,由建筑師、歷史專家以及藝術家共同監理。
第二,恢復大通街古石道及渡口古石級。以大通街至古老渡的房屋進行立面修繕,堅持修舊如舊。拆除臨街所有現代招牌及樓面飾物,可用木牌、竹排、銅牌,甚至布掛作為商鋪招牌。每棟樓前掛上紅燈籠,增加夜景特色。在法國電燈柱裝上舊式點燈罩。
第三,建若干座紀念館、民俗蠟像館、展覽館、歷史遺址景觀等。建宋朝水仙廟牌坊,修繕重建國皇廟、媽祖廟,爭取重建五大會館。
第四,建議在大通古文化街設立飲食一條街,將當年的特色美食——木擔剪腸粉、飛機欖、橙皮糖、簸箕炊、爛鍋炒粉、雞飯店等重新展現。將具有當年特色打金鋪、古董店、地攤古玩檔、書畫琴棋店、小人書攤、麻雀館、說書、小型單人木偶表演等還原;還可引進一些手搖影畫機、立柜影畫箱、街景照相等。
第五,在各街口建大通街古商埠旅游導視圖。在十個古渡口建詔安港、漳浦港、云霄港、潮州港、大通街古渡等名稱牌坊石牌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