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州半島因海而興,湛江以港而起,“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已經深深融入這座城市的血脈和基因。兩千年前,湛江人的先輩從徐聞古港出發,開啟了舉世聞名的古代“海上絲綢之路”。今天,湛江已經成為國家“一帶一路”海上合作戰略支點城市。古港緊靠粵海鐵路北港碼頭,古今文明跨越千年相會。

歷史:欲拔貧,詣徐聞
位于我國大陸最南端的徐聞,是古代歷朝經略雷州半島、海南島和南海疆城的前沿要地。遠在漢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漢武帝就設置徐聞縣,并開辟徐聞港作為中國通往東南亞和南亞各國的海上絲綢之路始發港。此后600多年里,徐聞是郡、州級行政區所在地,合浦郡、珠崖郡、齊康郡、合州、南合州、徐聞郡都曾設治所于此,影響深遠。
班固《漢書·地理志》中記載:“自日南障塞,徐聞、合浦船行可五月,有都元國。又船行可四月,有邑盧沒國……黃支之南,有已程不國,漢之譯史自此還矣”。唐李吉甫《元和郡縣圖志》記:“縣南七里與崖州澄邁縣對岸,相去約百里。漢置左右侯官。在此屯積貨物,備其所求,與交易有利。故諺曰:‘欲拔貧,詣徐聞’。”2000多年前,徐聞港商賈云聚,千帆競渡,對外貿易盛極一時。漢武帝派船隊攜帶黃金、絲織品等,從雷州半島最南端的徐聞出發,沿北部灣直至越南海岸一路南行,用了近一年時間,繞過馬六甲海峽,到達印度南部,再轉斯里蘭卡,然后將沿途交換的物品載回中國。這就是漢代中國通往東南亞和南亞一帶的海上絲綢之路。 考古:揭開徐聞古港的“神秘面紗”

《漢書·地理志》中對我國出海貿易船在徐聞古港起航的記載,是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最早文獻記載。不過,對于古代的“徐聞”是否如今的徐聞,多年來學界也存在一些爭議。經過我國文化考古工作者的努力,終于揭開徐聞古港的“神秘面紗”。徐聞縣博物館提供的資料顯示,20世紀60年代初,省、市、縣文物部門工作者以徐聞南山鎮華豐嶺為中心,通過考古發現附近港頭、二橋、南山等村莊有200多座漢墓。其后的幾十年間,又陸續在東至龍塘鎮那泗村、西到西連鎮大井村沿海約五十多公里的地帶上,發現一百多座漢墓,發掘漢墓總計300多座。漢墓出土文物豐富,有大量陶器、陶珠、鐵器、銅器、銀飾和琥珀珠、瑪瑙珠、水晶珠、琉璃珠等海外舶來品,尤以南山鎮二橋村、南灣村、仕尾村一帶漢墓出土文物最具代表性。這些珍貴的歷史物品,向人們展示了海上絲綢之路曾經的繁榮與富庶。 確認:徐聞是海上絲綢之路最早始發港

徐聞漢代遺址的發現,引起了學術界的廣泛關注。2000年6月,受廣東省政府參事室、省文史館、廣東省珠江文化研究會的委托,中山大學教授黃偉宗率領著名的文史學家、地理學家、海洋學家等組成海上絲綢之路考察團,到湛江、徐聞、雷州進行調查研究。專家團親臨二橋、南灣、仕尾、三墩和華豐嶺考察漢代生活遺址、遺跡和漢墓群,并了解了大量詳實的原始文字資料。經過考古、考察遺址和文物及多學科論證,確認徐聞是中國“海上絲綢之路”最早的始發港。
2001年的3月和11月,專家考察團多次到徐聞實地考察和論證,不斷深化認識,認為徐聞是漢代海上絲綢之路始發港之一,并推動徐聞海上絲綢之路始發港納入省海上絲綢之路研究和開發項目。

2001年11月下旬,廣東省海上絲綢之路研究開發項目組在湛江市舉辦“海上絲綢之路與中國南方港學術研討會”。來自北京、上海、廣西、海南、廈門、泉州、香港、澳門等地百余名專家們,再次證實和認同了項目組的發現和實證,從而確認西漢徐聞古港是史上最早有文字記載的海上絲綢之路“第一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