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尋找廣州灣時期法軍的登陸點
甲午戰爭后,在西方列強瓜分中國的浪潮中,法國侵略者的魔爪伸向了廣州灣。法國使臣呂班向清政府遞交照會,提出“租借”廣州灣為“停船囤煤”之所。1898年4月10日,清政府初步答應其要求,但租界有待商議。1898年4月22日法國海軍派出軍艦,以接收廣州灣領地為名,未待劃界即強行在遂溪縣海頭汛的“海頭炮臺”武裝登陸,升起法國國旗,三艘法國軍艦在附近海面巡視拋錨。海頭村的村民以各種方式抗擊來自法國的侵略者。據抗法老人回憶,最先帶頭打法兵的是南柳下村的吳邦澤、吳邦華、吳邦敏,海頭港的吳大隆,南三的吳美觀兄弟。此后,廣州灣民眾掀起了轟轟烈烈的抗法斗爭。
那么,海頭炮臺是什么樣子的呢?能否找到它的影像?帶著一大堆的疑問,本人在短短的幾年里跑遍了世界各地大小圖書館。法國國家圖書館和中國國家圖書館里的廣州灣資料未能翻查到;國內廣東省中山圖書館里1942年的《大廣州灣》、1947年的《湛江概況》都沒有記錄;在哈佛大學圖書館發現了廣州灣資料,但沒有海頭炮臺;在多倫多大學東亞圖書館找到了湛江市第一任市長郭壽華1972年所著的《湛江市志》,心情極為振奮,但可惜還是沒有海頭炮臺;加上日夜的網絡搜索也沒能見效。突然有一天,在一個拍賣會上,卻無意買到一份法國《世界報》(Le Monde Illustre),里面有段文章并配有四幅插圖,它是這樣寫的:“我們占據了海岸線右岸邊上的一個小堡壘,稱之為西營(Fort - Bay-ard)。在這個小堡壘的周圍,即圖片右上角綠化叢所指示的附近位置為海頭村,我們已經建造了一個允許船??康拇a頭,還建造了機庫棚和軍營,利用它作為營房組織地,用來補充所缺乏的資源,并可以輻射到整個廣州灣。今天,這個占領地還很小,很受限制,但我們可以將現所占領的海岸線發展成為主要的領地。在不久的將來,它將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記錄了法軍的侵略軌跡,其中的一幅插圖“海頭炮臺”的影像剎那間跳入我們的眼里,真是來之不易?。。ㄒ妶D1)。
這里值得一提的是1899年11月的“平石事件”。法國《小日報》(Le Petit Journal)是新聞插圖日報的先驅者,它存在于1891年至二戰結束時期。它以生動活潑的和記實的彩色插圖來描繪在世界上和法國國內發生的新聞事件而聞名。1899年12月,第472期的《小日報》在封面全版刊登了廣州灣人民抗法的歷史插圖,圖片尺寸為45cmX 30cm(見圖2)。這是目前所發現唯一的一張國外報紙頭版頭條的廣州灣影像,通過這張原版圖片,它真實地再現了湛江人民百年前抗法的歷史鏡頭,具有很強的歷史價值和愛國主義教育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