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型古樸的還硯亭。
陳氏宗祠——人文色彩厚重
?? 陳氏宗祠是雙村人的精神寄托,也是集中體現雙村厚重的歷史文化底蘊的所在地。
?? 陳氏宗祠始建于宋徽宗宣和年間,初建時僅是簡陋的一廳兩房。后經過歷代雙村子孫的修繕擴建,宗祠規模逐漸擴大。至清代,雙村人將宗祠擴建為現行樣式。改革開放后,雙村人重修祖祠,保留了祖祠建筑的原本體貌,以鋼筋水泥代替了部分磚木。宗祠共占地1800平方米。
?? 祭祖、祭賢是雙村人最為看重的兩件大事。據陳堅體介紹,每到這個重要的時期,雙村子孫不管身處何方,都會盡可能趕回家鄉參加盛典。儀式隆重而又莊嚴,陳氏宗祠內八音齊奏,雙村子孫行三跪九叩之禮,以示對祖先的敬仰尊崇之情。宗祠雕梁畫棟,是一座不可多得的建筑珍品。
還硯亭——紀念寶硯失而復得
?? 與陳氏宗祠相對的是一座石制亭子,名叫“還硯亭”。這名字的背后還有一段有趣的故事。據傳,當年蘇東坡敬重陳夢英風骨高潔,臨別之時,將一方漢石渠閣瓦硯贈與陳夢英。陳氏宗族對這方硯臺愛護有加,以此勵志,苦讀詩書,村中人才輩出。
?? 由于年代古遠,硯臺一度丟失近百年。民國年間,時任廣東省警察局局長的何犖偶得此硯。當他得知這硯臺是雙村陳氏宗族的傳世之寶時,慷慨將其奉還。為紀念此舉,雙村人修建了這座亭子,將其命名為“還硯亭”。
?? 還硯亭造型古樸典雅,四周有回廊,亭子四角上翹,亭頂中央有一小葫蘆。亭子有南北向兩個拱門,北門撰聯:還硯永傳坡老墨,望亭常仰祖先型。此聯由族人陳樹鍾所作,他曾任民國廣東省警察局秘書。南門亦有聯:遠挹山光增氣象,近臨池水浴襟懷。此聯由陳樹鍾之子陳煥謀所作,他曾任民國時期廣東省人事主任。
?? 為了紀念蘇東坡的贈硯美德,雙村村民后來還在還硯亭樓上蓋了一座“東坡樓”。至今,樓內仍然供奉著蘇東坡的牌位和文曲星等,村中一直延續著拜祭蘇東坡和文曲星的習俗,尊師重教之風濃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