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動小販亂擺賣,把路幾乎堵死。記者 李忠 攝
亂象
占地經營 垃圾亂扔
赤坎中山二路
晚上十點半,中山二路的一家粥粉大排檔已經是人聲鼎沸。門店外擺了約三十張桌椅,占據了整條人行道,顧客們的電動車和摩托車也直接停放在路旁。檔口的入座率約有三分之二,客人們高聲談笑,服務員來來往往,經營區內一片狼籍,地上全是一次性筷子的包裝袋和紙巾,人行道上的地磚也蒙上了一層厚厚的污垢,看不出原來的顏色。
霞山建新東路
晚上九點,凜冽的寒風中飄著細雨,可絲毫沒有影響建新東路路旁的大排檔和流動攤檔的生意。一家、兩家、三家……放眼望去,狹窄的人行道上已搭起了爐灶,擺滿了桌椅,連非機動車道也變成了“停車場”。煙熏火燎、污水油漬四處都是,塑料袋、瓜皮果屑等扔了一地,一半以上的座位都有客人,其中許多人大聲談笑,在寒冷寂靜的夜里顯得非常刺耳。
難點
“貓捉老鼠”現象頻發 執法力量不足
面對遍地開花的大排檔和流動攤檔,城市管理遇到了什么尷尬?市城管執法局相關負責人介紹,目前,不少大排檔有門店依托,經營證照齊備,執法人員只能對其占道部分進行清理,因此,“貓捉老鼠”的現象常常發生,執法人員來了就趕緊把物品搬進店內躲起來,執法人員離開了又擺出來,清理整治難度大;有些檔主和攤販不惜暴力抗法,屢整屢犯,這也增加了執法難度。此外,一方面,市民對大排檔帶來的噪音、衛生污染以及占地經營投訴不斷,另一方面市民又樂于光顧這些大排檔和流動攤檔,使得大排檔和流動攤檔的占道經營越發嚴重。
除了“貓捉老鼠”的現象時常出現,城管執法力量不足與職能部門欠缺聯動也給城市管理增添了難度。城管執法局的工作職責里共有7大項139小項行政處罰,市容環境管理只是其中一項。但城管執法人員僅有330多人,遠遠無法達到750人的標準,而絕大部分的人力主要是保障白天的市容環境秩序,夜間執勤人員明顯不足。同時,部門齊心協力、齊抓共管的力度不足。夜間大排檔和流動攤檔的占道經營不僅影響城市容貌,也涉及交通、食品安全、合法經營等多方面,如果純粹依靠城管執法一個部門“單獨執法”是難以根治的。
矛盾
檔主不“圈地”就很難賺錢 市民既光顧又投訴
“擺出來也是沒辦法的,店里空間太小坐不下,外面這些桌子能容下不少顧客。”一位大排檔的老板娘說,湛江人很喜歡美味實惠的夜宵,每晚9點到10點,顧客最多,因為周邊學校的學生放學了,到了11點來吃夜宵的人更多得忙不過來。說實話,湛江的路邊飲食是有“歷史”的,許多湛江人都是吃著路邊攤檔長大的,而且,要吃真正好吃的東西,也是在路邊攤檔中找出來。一位經營十多年大排檔的檔主吳先生低著頭說,來這里消費的顧客,都喜歡露天的感覺。如果硬要把顧客安排在店里面,生意肯定會差,顧客也不喜歡,久而久之,大家都把桌椅擺到路邊。
而在市民張女士看來,方便實惠是這些大排檔吸引客人的最重要因素。張女士表示,飯店的菜式固然精致、安全,但消費也高,偶爾請客還可以接受,經常去肯定吃不消,大排檔比較大眾化,價格便宜,大多數人都能消費得起。張女士表示,很多外地的朋友來湛江,不喜歡去豪華高檔的酒店,都會要求到這些路邊攤檔品嘗真正地方小吃。
但大排檔經營擾民的現象也讓很多市民不滿和投訴。住在解放西二橫路附近的正先生,說起攤檔的占道經營更是滿腹“苦水”:往日,我家連窗都不敢打開。只要開窗,刺鼻的油煙味就會撲面而來,樓房的窗戶還能看到厚厚的油垢,但吵鬧聲、喧囂聲仍不時傳來。除了噪音擾民,這路上的衛生也是慘不忍睹。殘菜、油水和食物垃圾、一次性飯盒、衛生紙處處皆是,原本干凈、整潔、漂亮的彩磚已是油漬斑斑,面目全非。
回應
管理堅持疏堵結合 以疏為主
如何管理好城區的大排檔和流動攤檔?市城管執法局相關負責人說,主要堅持疏堵結合,以疏為主。對市區主要道路、重點公共場所和嚴管街的“六亂”現象進行重點整治,尤其突出整治亂擺亂賣和占道經營的“重災區”。去年以來,我市已經在霞山、赤坎、開發區選取六個點作為美食街的試點,即所謂的“鐘點市場”,經過一段時間的試行,會總結實踐中的經驗與不足,逐步完善,逐步在全市推廣。但要把小吃店和流動攤檔集中經營管理,最大的難題是選址。在城市中打造美食一條街,選址上需要符合“三不”原則,不擾民、不影響交通、不影響市容衛生。湛江大部分街道都處于老城區中,美食街的經營無可避免會出現噪音,甚至油煙味,符合“三不”原則的地方都是比較偏僻的、人流量少的地方,檔主們肯定不愿意在這些冷淡的地方經營謀生的。于是,美食街的選址便成了大排檔和流動攤販集中經營管理的“瓶頸”。
市創衛辦相關負責人也直言,湛江有特色的大排檔和流動攤檔不能“消滅”,但大排檔和流動攤檔管理好了,城市的市容環境衛生會得到質的飛躍,所以,規范管理城區大排檔和流動攤檔勢在必行。今年是創建國家衛生城市的關鍵年,下一步,市創衛辦會聯合各區政府、各職能部門,針對創衛中的各項指標工作,細化后進行專項整治,其中整治“六亂”是重點對象,一個個項目,一個個路段進行整治,確保城市面貌有根本改觀。 記者謝婷婷 見習記者李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