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達幾十斤的“龍疍”死魚被漁民打撈到魚排上。
臺風過境引發白點病暴發,雷州與徐聞養殖戶損失數億元
廣州海產養殖魚供應受此事件影響不大
臺風“納沙”和“尼格”過境后,對湛江雷州市和徐聞縣的海水養殖業帶來毀滅性一擊。導致之前寄生在魚苗的魚鰓和體表上的刺激性隱核蟲(俗稱白點病)大量繁殖,引起魚苗的大面積死亡。據當地養殖戶介紹,初步估算,雷州和徐聞兩地的損失有數億元。
為了挽回損失,一些養殖戶趁魚苗未死之前將其低價賣掉。專家表示,有刺激性隱核蟲的魚苗,煮熟了食用應無大礙。據了解,廣州的海產養殖魚供應受此事件影響不大。
魚苗大量翻白肚死亡
流沙港區橫跨雷州覃斗、英利及徐聞邁陳、西連等4個鎮,是湛江著名的水產養殖基地。昨日上午,新快報記者來到港區內的流沙碼頭,這里的海面上集中了許多用于養殖的漁排,是此次受災較為嚴重的海區之一。最近幾天從各地趕過來收魚的貨車絡繹不絕,但養殖戶們卻絲毫沒有往年豐收時的喜悅心情。“你看看這些魚,都不吃食,身上一點肉都沒有。”一位養殖戶拿起手中的一條金鯧魚稱,像這樣的魚一般正常情況下成魚都有1斤左右,但現在最多不過5兩。但沒辦法,魚不吃食,再不撈的話也會餓死在網箱里。在這些等待裝車的成箱金鯧魚里可以看到,個頭普遍偏小,而且部分魚體表面有發白破損情況。
在養殖戶老尹的網箱上,記者看到在這片相連的魚排過道上,數百條已經發白的死龍躉魚一字排開,每一條都接近半米身長。在烈日的作用下,死魚腐敗的氣味擴散開來。老尹說,這些龍躉魚他養了6000條,養了一年多,本打算最近上市賣,但從9月開始,魚苗陸續出現病癥。
“一開始是不吃料,然后全身浮起白點。”老尹回憶說,魚身泛起白點后,快則三兩天,慢則十天八天后便會“翻白肚”死亡。眼下,他的魚絕大部分都有刺激性隱核蟲這種寄生蟲依附(俗稱白點病),眼看著就要死絕。“魚就像在魚塘養殖缺氧一樣,都浮上頭來。”老尹說,他望著這些死去的魚苗既心痛又無能為力。
損失為歷年來最慘重
昨日上午,盡管天空中下著大雨,流沙港雷州一側碼頭位置依然可以看到養殖戶們忙碌的身影。靠近碼頭的地面上,隨處可見遺落在地的死魚,因為天氣炎熱加之雨水侵蝕,部分已經開始腐敗。
據了解,在流沙港附近海域,雷州和徐聞的養殖戶有1000多戶,投放網箱總約4萬箱。大都以金鯧魚、石斑、海龍魚、紅魚等為主。大部分魚銷往韓國、日本、香港、臺灣等地,部分銷往北京、上海、廣州、天津等大城市。據養殖戶介紹,原本幾天后,他們養殖的魚苗即可上市交易,但這次突如其來的災情,讓他們損失慘重。
據養殖戶邱姨介紹,魚苗在每年海水換季的時候都會出現白點病,但往年的情況沒有這么嚴重。這次的損失是歷年來最為慘重的一次。據流沙港海水養殖協會統計,按照網箱投放魚苗數量,一般大箱約2萬尾、小箱6000尾。如果不是這次的災情,每年的這個月份正好是當地網箱魚上市的時間,參考往年的成魚上市價格,金鯧魚在15到30元每斤、紅魚20元左右每斤、龍躉魚要100元左右一斤,加上其他的高檔食用魚,他們協會估計總共損失有數億元。
武叔是流沙港海水養殖協會的會長,他說,幾天之內的死魚將近1000萬斤,而且還在持續,這對當地養殖業將是毀滅性的打擊。
希望政府能給予扶持
武叔今年已是70歲高齡,從事魚類養殖也有20多年。對于這樣的現狀,當地眾多受損養殖戶無從應對,就連武叔也不知道怎么辦好。這次損失使他這20年養魚的積蓄血本無歸。
為了減少損失,一些養殖戶只能盡最后的努力,把還存活的一些盡快捕撈,能吃的銷售一部分,剩下可以加工曬干。
今年年初,高叔投放了50萬尾魚苗,正等著這幾天收成,沒想到也遭了災。“一斤只能賣不到2塊錢了,可是沒辦法,不賣更虧。”高叔說,魚苗和魚料的錢眼看是都回不來了,只能賣一點是一點。據魚販子介紹,以金鯧魚為例,之前他們的收購價是13到14元,現在他們最多5元就能收到。
養殖戶們說,目前大批量的死魚是擺在他們面前的一個大難題,按照環保部門的要求,死魚不能投進大海。必須全部運回岸處理,理論上來說,這些死魚是可以加工成很好的肥料,但現在很多養殖戶根本無力進行,所以希望當地政府能給予幫助。同時,這次事件讓很多人可能連再養殖的本錢都沒有了,也希望有關部門能給予一定的扶持,并加強對當地養殖業的科學引導。據了解,目前當地相關部門已著手開始善后工作,具體損失數據正在進一步核實統計中。
廣州市場暫未受影響
昨日,記者走訪了廣州的水產市場。據了解,廣州的海產養殖魚供應受事件影響不大。受訪檔口檔主均表示沒聽說消息,目前市場都很正常。有養殖戶表示,他們的魚大多數出口國外,如果魚苗死亡還在持續,對出口會有一定的影響。“現在我們都在低價轉賣,等過了這段時間,市場上龍躉、金鯧等魚少了,價位可能會有漲幅。”
專家解讀死亡原因
雷州市海洋與漁業局的副局長游啟明:臺風導致白點病大量繁殖
事發后,他們會同湛江水生動物防疫檢疫站對病死魚進行了檢測,在魚鰓及體表等處均查出有刺激性隱核蟲,這是一種寄生蟲,當地養殖戶將魚苗有這種寄生蟲的情況,俗稱“白點病”。
兩次臺風相繼來襲后,浪潮將海底的魚糞及飼料殘渣等翻起,污染了海域,而且海水的溫度也下降,這些都為刺激性隱核蟲的繁殖生長帶來了極佳的環境。寄生蟲大量寄生在魚的鰓部,影響了魚的呼吸,同時也破壞了魚的表皮,引發潰爛。這些都是這次死魚事件的主要原因。
專家解讀白點病
鰻魚養殖專家、高級工程師郭少忠:煮熟后的白點病魚 食用不會有大礙
據了解,在海水魚寄生蟲病中,刺激性隱核蟲病俗稱白點病,是一種在海水魚類養殖中比較常見的魚病,該魚病一旦爆發,常常會造成大批魚類死亡。刺激性隱核蟲最適繁殖水溫為25℃-29℃,蟲體無需中間寄主,靠包囊及其幼蟲傳播。在每年5-8月份,水溫25℃-29℃時,最容易發生此病。
白點病多發于清明節前后及秋冬季節交替期。白點病的誘因分很多種,最常見的是隱核蟲和孢子蟲侵入魚體表皮或鰓部而引發。隱核蟲寄生在魚的表皮,且不耐高溫,30℃以上的溫水中就會自然死亡。
人食用這種煮熟后的白點病魚不會有大礙。而孢子蟲除了寄生在魚的表皮外,還能侵入肌肉,且耐高溫程度遠遠大于隱核蟲,如果人食用了這種白點病魚會不會引起不適或其他病癥,目前還沒有定論。他建議把白點病魚送到權威部門進行詳細檢測,查出病因,對癥下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