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今天做什么菜?”“我今天準備煮點控糖餐。”近日,在湛江首家“黨群連心·共享廚房”——廣東醫附二院東門旁邊的“黨群連心·共享廚房”里,傳出陣陣談話聲。這里是醫院患者及家屬的“家外之家”,可免費預約使用。(據7月9日《湛江日報》)
醫院里,刺鼻的消毒水氣味、冰冷的醫療器械、此起彼伏的呻吟聲……這些占據了大多數人關于醫院的印象。在這樣的環境中,患者與家屬承受的不僅是病痛折磨,更有情感上的疏離與孤獨。尤其對那些長期住院或異地求醫的患者而言,更需一份家的精神慰藉。共享廚房的出現,恰如其分地起到了這個作用——當患者和家屬能夠按照自己的口味炒一盤菜、燉一鍋湯,那種“自己做主”的掌控感和“家的味道”的熟悉感,往往更能撫慰焦慮的心靈。
共享廚房的特別之處,在于它超越單純的物理空間共享,在于它在那些不經意的細節里體現的溫暖。42平方米被細心劃分成7個操作間,7套廚具隨時待命,背后是“讓每個人都方便使用”的貼心;為行動不便的腦出血患者連續多天煲湯送飯,黨員們在廚房里忙碌的身影,詮釋了“黨群連心”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具體的陪伴;內分泌科醫護手把手教糖尿病患者做控糖餐,病友們圍坐在廚房里分享治療心得……這些溫馨的場景,讓共享廚房搖身一變,成為了異鄉求醫的“溫暖灶臺”、情感交流的“心靈驛站”、焦慮不安的“情緒緩坡”。
從深化醫院改革的角度看,共享廚房的出現,是對優質“醫療服務”的另一種定義:好的醫療,不僅要治好身體的病,更要暖好心。當醫院開始關注患者“吃得香不香”“住得習不習慣”,當黨組織的力量下沉到廚房這樣的“微小場景”,醫療服務便有了更細膩的溫度。這個42平方米的空間,或許不大,卻承載著醫院對患者和家屬滿滿的關懷,也為“如何讓醫院更像‘家’”提供一個生動而鮮活的實踐范本。
正因如此,我們要把共享廚房打造得更有特色。一方面,在管理方面建立科學合理的預約制度和使用規范,確保共享廚房的資源能夠公平、高效地分配給每一位有需要的患者和家屬。同時,安排專人負責廚房的日常維護和衛生清潔,讓使用者能夠安心、放心地烹飪美食。另一方面,在服務內容不斷豐富和拓展共享廚房的功能。除了提供基本的烹飪場地和廚具,還可以根據不同患者的特殊需求,結合實際配備相應的食材和調料,還可以組織各類烹飪活動和交流分享會,營造溫馨和諧的氛圍。
炊煙裊裊處,最撫凡人心。在這個42平方米的共享廚房里,我們看到的不僅是一個便民設施,更是一種醫療理念的革新——將冰冷的醫院變成有溫度的生活空間,讓患者在對抗病魔時,手中握住的不僅是藥片,還有家的溫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