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七月,湛江赤坎區福建村的藍灣江畔側,連片的鳳凰木正綻放著艷紅的花朵,與新落成的“茶香景觀帶”相映成趣。村民方大叔坐在新改造的為民公園長廊里,一邊用手機掃碼查看自家“文明積分銀行”的賬戶,一邊看著孫子在公園步道上追逐嬉戲。這幅充滿煙火氣的鄉村圖景,正是福建村以黨建為筆、產業為墨、生態為紙,精心繪制的鄉村振興新畫卷。
黨建紅引領治理新篇:小網格里的民生溫度
“鐘伯,您家宅基地糾紛的事,我們約了司法所的同志今晚來調解。”傍晚六點,福建村黨支部書記拿著巡查記錄本,敲響了村民鐘大叔的家門。在福建村,這樣的“網格夜訪”已成常態。這個由4個智慧黨建網格、5名支部委員、30余名黨員和10名片區負責人組成的治理網絡,正像一張細密的蛛網,覆蓋著全村每一寸土地。
在福建村黨群服務中心的公示欄前,“四會”組織成員謝叔對著《福建村村規民約2024版》向村民解讀。這份融入了垃圾分類“紅黑榜”、婚喪嫁娶“限標令”的村規,背后是福建村“三治融合”的治理智慧。去年村民議事會通過民主表決,通過舊村場改造建設方案、集體資產運營方案等5項重大決策。而“警民聯調工作室”的設立,更讓治安案件發生率同比下降30%,如今的福建村,夜不閉戶已成尋常。
產業綠激活發展引擎:土地里長出的共富密碼
走進福建村“藍灣江畔花園”、鄉村美食街項目施工現場,挖掘機正轟隆作響,工人們忙著進行土地平整。這個占地27畝的鄉村美食街,將在今年年底開工建設,項目建成后,將為村集體每年增收50萬元以上。“以前這里是草地,馬上要變成‘錢袋子’了。”村支書謝華明指著規劃圖,眼中滿是憧憬。
在福建村的產業藍圖里,“三產融合”不是口號。村集體與房地產企業合作開發的“藍灣江畔”項目,每年將部分收益注入“村集體收益共享基金”。去年春節,村民謝大哥家領到了2000元村集體福利,“沒想到當農民也有錢分,這日子越來越有盼頭!”像謝大哥這樣的“股東村民”,實現了“資源變資產、村民變股東”的身份轉變。
生態藍繪就宜居畫卷:北橋河畔流淌的綠色底蘊
“以前這里污水橫流,現在打開窗就是花香。”村民吳阿姨站在建設完成的污水處理管網處,看著清澈的水流匯入北橋河。2025年4月,福建村通過開展“三清三拆三整治”百日行動,拆除危舊房屋82座,騰退部分土地建成口袋公園。同時投入200萬元建成的雨污分流系統,讓河道水質從V類提升至IV類,成群的候鳥又飛回了河畔。
入村主干道兩側,9000株福建茶樹苗組成的“茶香景觀帶”長勢正好。村民們自發組成“護綠小隊”,每天清晨都會來澆水修剪。“等明年茶樹開花,這里肯定更美。”退休教師方老師一邊給樹苗培土,一邊向記者描繪著圖景。而村前道路兩旁那153棵山竹黎和50棵黃花風鈴,早已成為村民拍照打卡的“網紅樹”,春有黃花風鈴花開、秋有山竹黎常青,四季皆有景。
在為民公園的升級改造中,80萬元的投入換來了嶄新的健身器材、休閑長廊和夜景燈光。每到傍晚,公園就熱鬧起來:廣場舞隊在燈光下起舞,孩子們在滑梯上歡笑,老人們圍坐在一起拉家常。“現在城里人都羨慕我們村呢!”村民鐘叔的話語里滿是自豪。這份自豪的背后,是福建村45%的綠化覆蓋率和“湛江市創衛模范村”的金字招牌。
民生金夯實發展底盤:細節里藏著的幸福刻度
“現在就算開空調,電壓也穩當當的。”村民謝大哥指著新安裝的變壓器說。去年夏天,福建村協調供電部門新增1000千伏安變壓站,徹底解決了用電難題。100盞太陽能路燈更照亮了村民的夜歸路。
在100平方米的“一站式”黨群服務中心,村民周大姐正在“粵智助”自助機前辦理社保業務。“以前要跑區行政服務中心,現在家門口就搞定,太方便了。”這里能辦理60余項業務,年服務群眾超2000人次。而家庭醫生簽約服務的開展,讓2000多份村民健康檔案成為守護健康的“活字典”,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覆蓋率達98%。
從黨建網格里的民生小事,到產業項目中的共富夢想;從生態河道旁的綠樹成蔭,到便民服務中的暖心細節,赤坎區福建村正以“三位一體”的生動實踐,在湛江鄉村振興的畫卷上,寫下屬于自己的濃墨重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