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之計在于春,湛江大地春播接近尾聲。截至4月16日,全市已完成春播面積456.01萬畝,占計劃面積的99.43%。(據4月20日《湛江日報》)
一年之計在于春,今年好景在于“新”。在春耕一線,看港城大地的田間地頭,新技術應用、新農機馳騁、新品種落地、新農人添力、新業態成長……正將廣袤的農村“翻新”一遍,春耕生產正全力追“新”而行、向“新”提質,令人鼓舞。
有一種認識必須糾偏:新質生產力只存在于“高大上”的專業領域。事實上,不只是實驗室、生產線,在春耕等農業生產中同樣可以看見新質生產力帶來的新力量和新機遇。從一批新技術在春耕生產中的試點運用到一類新品種順利在試驗田破土而出,從簡單使用農機設備到區塊鏈、物聯網、大數據等大量應用于春耕田間管理……春耕生產中,人少了,機器多了;活少了,收益好了;鄉村美了,品質高了……春耕中的新質生產力正虎虎發威、縱橫沃野。
當前正值春耕生產關鍵期,同樣也是新質生產力創新鏈與農業發展產業鏈深度融合的“窗口期”。深入實施種業振興行動、攻克一批突破性品種;借助春耕大舞臺,推動一系列新技術、新品種帶來的科技成果在鄉村落地轉化;組織農業科技特派員、農技服務“輕騎兵”開展“穩糧保供”等專項農技服務行動;不斷“上新”農機提效率,大力降低農民勞動強度;廣泛應用區塊鏈、物聯網、大數據等技術管理春耕生產、高效抵御各種自然災害……各地可以因地制宜、各出奇招,推動春耕農業生產與新質生產力“雙向奔赴” 。
人是新質生產力中最活躍的因素。大力發展春耕新質生產力,要“育才”“引才”“用才”多管齊下,通過校企合作、產學研融合等方式,打造一批懂技術、懂業務、懂實操的“內行人”和“多面手”,并大力完善鄉村科技人才使用評價激勵機制和保障措施,搭建好實現人生價值的“鄉村大舞臺”,激活人才隊伍建設“一池春水”。
春耕始,萬物生。當新質生產力與古老土地深情相擁,我們看到的不僅是稻穗搖曳的豐收盛景,更是現代農業蓬勃發展的美好明天。
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