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去年暑假32名全國重點高校學子來湛開展實踐活動之后,今年寒假,7名來自北京大學不同院系的碩博研究生再次組團來湛開展為期10天的實踐活動,他們用腳步丈量田間海畔,以獨特的視角和行動助力湛江高質量發展。
10天里,學子們結合廣東省“百千萬工程”,深入走訪4個典型村鎮,調研12家典型農作物基地,助力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聚焦新興產業的不斷升級,深入9家知名工業公司,探訪3大高新技術園區,為吸引和留住各類專業人才建言獻策;走入文旅融合發展項目,親身體驗15處海島文旅開發點,參觀13處紅色歷史文化景觀,挖掘將海島資源優勢轉化為濱海旅游市場的全新亮點。此外,還舉辦3場理論宣講,推出8篇紀實報道,完成3份兩萬余字調研報告,為湛江發展奉獻青春力量。
北大學子參觀遂溪縣楊柑鎮布政村火龍果種植基地。
走進“百千萬工程”
實習期間,學子們探尋綠美鄉村建設,從“菠蘿的海”到火龍果基地,從龍門鎮到863種子基地,真切感受湛江鄉村振興的蓬勃力量。
在徐聞,溝嶺坡梁間,綴滿一叢叢菠蘿,蒼茫如海。“這不僅是人人愛吃的酸甜果,更是讓村民脫貧致富的寶貝果。”這句介紹給北京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2024級碩士生唐儒雅留下深刻印象。“在湛江,我看到了中國最大的菠蘿生產基地,而這個‘最’字背后,飽含著大力發展特色種植,開創農旅融合新路徑的活力與希望!”
許許多多鄉村振興的“湛江故事”給學子們留下了深刻印象。走進遂溪縣楊柑鎮布政村,當地火龍果爬滿架桿,一茬茬連綿不斷,紅艷欲滴,展開鄉村振興新圖景;參觀國家863計劃項目海水養殖種子工程南方基地與湛江國聯水產開發股份有限公司對蝦養殖基地,見證先進的育種技術、優良的水產品種為藍色經濟注入不竭動力……團隊成員一致表示,于田園地頭耕耘,在水產種業間創新,讓這片祖國南方沃土生機勃勃。
“這是我第一次來到湛江,第一次到達祖國大陸最南端。”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2023級博士生劉芳瑞最喜歡湛江的“煙火氣”,還將一袋袋菠蘿干、安鋪年糕帶回了家。“我親身感受了蓮香世家、火山紅薯、醬油咖啡、鮮榨橙汁的魅力,有鄉情特色、有廣式風味、有技藝創新,特別想和更多人分享。”
深入安鋪鎮、黃坡鎮鄭屋村,調研廣東北部灣農旅產業園,學子們見證著一處處“百千萬工程”的示范性成果,切實感受著傳統農業與現代科創理念的有機結合,傳統村落與現代發展路線的相得益彰。他們認為,湛江已經走出一條建設農業強市的“快車道”,一幅城鄉區域協調發展的宏偉藍圖正在徐徐鋪展。
北大學子參觀湛江市宏旺半導體有限公司。
聚焦產業創新升級
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在寶鋼湛江鋼鐵廠區,學子們找到了答案,在復雜精細且全自動化的流程后,堅韌美觀的鋼板熔鑄而成。
“太壯觀了!”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2024級碩士生戴昊然脫口而出,“這些天里,從鋼鐵、石油到半導體、新能源,我們看到好多世界第一、綠色智能的技術,看到湛江崇尚科技、支持創新的濃厚氛圍。”
學子們來到湛江規劃展覽、中科煉化等,目睹現代化的生產設施與科學合理的系統布局,感慨湛江的重工業蓬勃發展,以鋼火鑄夢,以石化創新;前往廉江市家電產業公共服務中心、龍健高新產業園集團(廣東)有限公司、河唇鎮新屋仔村花卉交易中心,嘆服于湛江數字化、生態化、多元化的輕工業助力跨越式、高質量發展的生動實踐。
在湛江市宏旺半導體有限公司,北京大學計算機學院2024級博士生張曉璐與技術負責人深入探討了無基板免焊線封裝技術的原理與制作流程,“這里專注于制造中國‘芯’,‘存儲’著無限可能,與我的專業緊密相關,希望在未來我也能對標產業需求,開展科研工作,為湛江高新技術發展貢獻力量。”
產業煥新,智領未來,新產業背后是硬人才。學子們還走入東島新能源公司、廣東雙林生物制藥,參觀了奮勇高新區、湛江灣實驗室龍王灣園區,深入了解湛江推動科技成果廣泛滲透到各大產業領域,為企業、人才提供了鼎力支持與廣闊空間,感受到科技、創新和人才在推動地區經濟發展中的關鍵作用。
“湛江在招才、引才、聚才上的努力深深打動了我們,也為人才在湛江發展創造了很好的平臺,這正是湛江最美的風景!”學子們對湛江的發展前景充滿期待,紛紛表示非常期待畢業后能來到湛江、扎根湛江、建功湛江。
北大學子參觀南極村角尾鄉燈樓角。
探索文旅融合發展
日出日落,霞光撫照。“這些天,我們見過最多的景色,就是大海。”學子們感慨道。
從海韻天成的南極村、南三島、東海島龍海天沙灘,有著天然優越資源的湖光巖、金牛湖紅樹林片區、麻章區文化中心紅樹林展館,到循著海洋景致加以旅游開發的放坡村民宿村、吳川市鼎龍灣國際海洋度假區、華僑城歡樂海灣,具有濃厚湛江特色的軍事博覽園、“一灣兩岸”……實踐團不僅領略了三面環海的風光,還親眼見證了湛江在文化、旅游、經濟、社會等多領域的深度融合。
在北京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2024級博士生董慧的手機相冊里,盡是海景美圖。“這些優質豐富的海洋旅游資源,正是發展旅游產業的‘金名片’呀!”她相信,只要堅定信心、精準施策、持續發力,“南海明珠·文化湛江”必將在世界舞臺閃耀。
海浪載文脈,實踐團也走入這座海絲門戶的多重文化與紅色足跡。赤坎老街的古商埠記憶、渡瓊作戰紀念館的英雄事跡、西坑村里的革命故事、青年運河中的紅色精神、遂溪孔子文化城的儒學傳統、雷州市博物館的石狗文化、霞街狀元故里的耕讀基因,讓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2024級碩士生吳讓記憶猶新,“我看到了這里豐富多樣的傳統文化資源,也明晰了文旅融合發展在傳承優秀文化中的巨大現實價值。”
立足“五海一灣”“紅樹林之城”“鮮美湛江”等“金名片”,北大學子們提出不少“金點子”。城市與環境學院2023級碩士生成競揚提到,“可以將湛江的海洋文化、紅色文化、非遺文化相結合,設計海洋文化探秘、紅色記憶之旅等‘一線一魂’主題線路。”
實踐團更是充分發揮專業所長,共同建言獻策:可通過文化解說、互動體驗等故事化表達的方式,將文化資源轉化為生動的旅游產品;可建設非遺工坊、文化體驗館,讓游客親身體驗傳統技藝的魅力,體悟非遺文化的背景和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