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灣區認證公共服務平臺公布信息顯示,來自湛江恒興漁業有限公司的金鯧魚獲得“灣區認證”證書。(1月5日《湛江日報》)
近日,湛江企業獲得首張“灣區認證”證書。什么是“灣區認證”證書?這張證書,又有著怎樣的“含金量”呢?
“灣區認證”,是基于粵港澳大灣區共通執行標準,以粵港澳大灣區認證聯盟形式開展的高端品質自愿性認證,實現“一次認證,三地通行”。“灣區認證”以質量信息公示、承諾賠付、銷售商首負責任制三項制度為核心,推動產品“優質優價”,有助于企業增加產品附加值和市場認可度,提升品牌形象和市場競爭力。
粵港澳大灣區經濟發達、人口密集,消費能力強。拿到“灣區認證”,意味著拿到了打開更大市場之門的“金鑰匙”。以湛江金鯧魚為例,獲證后更易進入大灣區市場,滿足消費者對優質農產品的需求。不難理解,拿下“灣區認證”,農特產品不僅收獲“通行證”,更有了“金招牌”,容易在大灣區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實現銷量與效益雙提升。嚴進嚴管、保證品質是“灣區認證”的堅持和追求,致力打造消費者“優選”“盲選”的可信賴質量品牌。消費者看到認證標志,會對產品質量、安全更放心,增強購買意愿。如獲得認證的金鯧魚,消費者會因“灣區認證”對其養殖環境、過程及產品質量更有信心,從而有利于打造金鯧魚知名品牌。當一個地區的眾多農特產品獲此認證,就能形成區域品牌效應,提升地區農特產品整體形象。因此,助力更多“湛品”拿下“灣區認證”,十分必要。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灣區認證”也是農特產品升級的“助推器”。各地實踐中不乏這樣的例子,比如,廣東粵港澳大灣區認證促進中心組織粵港澳淡水魚養殖技術專家、檢測認證機構和有關企業,制定《淡水水產品灣區認證技術規范》《淡水魚“順德魚生”灣區認證技術規范》等技術文件,對從淡水魚養殖、儲運到魚生制作的各個環節進行標準規范,幫助相關經營者按照技術規范實施技術改造,提升全過程質量管控能力,確保獲得“灣區認證”的“順德魚生”不含肝吸蟲,不僅讓消費者能夠放心吃魚生,而且推動了行業的規范發展。又比如,在省縱向幫扶工作隊的推動下,韶關市新豐縣小正新綠源蔬菜專業合作社種植的“迷你小冬瓜”實施“灣區認證”后,采用更加嚴格的質量控制標準實現了品質提升,順利進入某大型連鎖商超,受到消費者熱捧,銷售金額增長近百萬元。
拿下更多“灣區認證”對“湛品”出圈意義非凡。它是打開市場的鑰匙、塑造品牌的利器、推動產業升級的動力,也是規范市場秩序的保障。農特產品企業應積極爭取認證,讓更多優質“湛品”貼上“灣區認證”標簽,在大灣區市場打響名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