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井,是人類繁衍生息的重要水源之一。飲水思源,我想起了鄉下那口水井。
“鑿井而飲,引水灌園”“臨井汲泉,蒸醴釀酒”,是我們祖先最基本的生存方式。因此,人們將故土稱為“鄉井”,把街衢叫作“市井”,將出門在外視為“離鄉背井”。我從外出讀書到外地工作也有三十多年,也算“離鄉背井”之人。前幾年從外地調回家鄉工作后,有機會常回家看看。最近回到鄉下,我特意到水井看看,尋找水井的歷史印記。
水井出現之前,人類逐水而居,只能生活于有地表水或泉水的地方,水井的發明,使人類擺脫了自然條件的限制。從我懂事起,我就知道鄉村有這口水井,據鄉親們說,水井是村里的生命井,已有幾十年的歷史。村中幾百號人,飲用水基本都靠這個井,水井養育了鄉村一代又一代的人。
小時候,記得每家每戶都儲備一個以上的大水缸,每天清晨,大人們便挑著木水桶或鐵水桶到水井挑水,挑滿大小水缸,每天煮飯、煲開水都用從水井挑回的水,水甘甜可口。
水井不僅保證了村民的生活飲用,還為村民洗衣服等提供方便。小時候,在古井旁,只見村中嬸嬸們,也用水井的水來洗滌衣服。因水井很滿,井水很清,可以當鏡子用,一些愛美的姑娘路過水井,忍不住特意到水井口照一照,井口便映出一張張年輕漂亮的臉蛋,惹得上了年紀的嬸嬸們十分羨慕。
出于好奇心,孩童時代的我,也常常到井旁看看,不僅能看到井口這塊“明鏡”倒映出來的那一張張年輕的臉龐,還發現井水總是挑不完。前天,鄉親們用了一整天的水,早上我想井水一定半了很多,但是,我看到的井水與前天的幾乎一模一樣,不僅清澈,而且滿盈。
孩童時代的我,總想不明白鄉村這口井水為什么用之不竭取之不盡,便問大人,大人總是笑著摸著我的頭說,這是先祖留下來的神井,有祖宗護佑我們,所以井水是用不完的。我聽了,將信將疑。后來,在村中分校讀小學了,我把村中水井的水總是取不完的疑問,向老師提出來,老師在表揚了我善于觀察、敢于思考的好習慣后,回答了我的問題,老師認為井水之所以取之不盡,是因為以前挖井時,選擇了很好的井眼,也即泉水眼,村民挑了井水,泉水眼就會持續補充回來,老師最后補充說,雖然井水夠用,但也要節約用水,如果不節約,泉水也有用完的一天。
水井還是村里的“新聞中心”:村里誰家的孩子考上了大學、中專或者重點中學,誰家的母豬一窩產了20多個豬仔,誰家的兒子在部隊表現優秀立功受獎,誰家的孩子成績優異獲得學校獎勵……在水井旁洗衣服的大媽大嬸中總會聽得到。
前幾年,各級黨委、政府全力推進鄉村振興工程,為村民們免費安裝上了自來水。自此,村中百多戶人家都用上了自來水,村中的水井也完成了歷史使命,光榮“退休”。
為了紀念古井對鄉村的歷史貢獻,村民們用新做的一大塊水泥蓋,把古井口封存起來,并在井沿周邊掛了一些彩旗,在古井沿入口處豎了一塊“古井”紀念牌,以志后人。
每當回到鄉下,看到那塊“古井”紀念牌,家鄉父老鄉親的音容笑貌,家鄉的一草一木……猶如放映電影般,在腦海中時時浮現。
穿越時光,鄉村水井,不僅僅是一口井,更是一個時代的印記,一段鄉情的延續,一段美好的記憶,一段美麗的鄉愁。那一縷縷濃濃的鄉愁,總是情不自禁涌上心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