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市區多場非遺研學備受青睞,逛展館、做拓片、學洪拳、制作海味雞仔餅、感受簕古龍,孩子們通過現場體驗非遺技藝的方式,沉浸式了解古商埠歷史文化。(8月14日《湛江日報》)
這個暑假,研學游廣受學生家長追捧。這既是一種學術研究活動,也是一種體驗式教育形式。通過走進實地,觸摸真實,研學游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給學生帶來很多積極的意義。另一方面,年輕一代是非遺傳承的主力軍。通過將非遺融入研學游等,激發年輕人對傳統文化的興趣和熱愛,并為他們提供學習、實踐和展示的機會,將有助于培養新一代非遺傳承人和文化創新者。近日,一些機構組織學生開展非遺研學,逛展館、做拓片、學洪拳、制作海味雞仔餅、感受簕古龍,在研學過程中,非遺顯然更生猛地“活”起來。
眼下,非遺面臨著如何保護、如何傳承的現實問題。在眾多探索途徑中,讓學生走近非遺,讓非遺走進課堂,以研學的方式讓學生感知家鄉的文化瑰寶,不失為一種創新。雖然報道語焉不詳,但從非遺研學內容來看,學洪拳、制作海味雞仔餅、感受簕古龍等應該是在赤坎開展的。它帶領孩子們走進古商埠歷史的深處,用心去觸摸、去聆聽、去感受每一個細節,從而讓他們與家鄉的歷史、文化產生共鳴。這樣的非遺研學,不僅是學習和體驗,更是一次心靈的覺醒之旅。每一件非遺作品、每一道傳統美食、每一處文化印記,背后都塵封著一段湛江故事。如何引導學生透過非遺這個“窗口”,讀懂家鄉的歷史,正是非遺研學的趣味所在、意義所在。
在社交媒體上,有不少非遺研學的爆款短視頻。其中,巧妙從對非遺之“研”中引出“學”,是其受熱捧的原因。非遺研學通過對自然環境的考察、非遺技藝的學習以及文化現象的解讀,去深入探索某個地區的人文風俗、精神風骨,里面包含了多學科知識的學習,如語文、歷史、地理、政治甚至物理、化學等,對青少年課堂所學是一種延展和深入。有關各方應該針對非遺研學的這個特點,有意識地設計一系列非遺研學路線、點位,找到非遺與課本課堂內容更緊密的結合點,圍繞“鮮美湛江”設計出適合湛江學生特點、體現湛江地域特色的精品非遺研學課程。比如講解如何制作簕古龍,既能帶領學生了解本土民俗,品味文化內涵,又能巧妙地傳播、傳承簕古龍制作知識,必能驅使研學旅行和非遺傳承在需求上體現出“造血”和“輸血”的雙向互動。
推動非遺研學健康發展,需要持之以恒努力,關鍵是結合教育理念,將非遺融入日常生活。期待有湛江特色的非遺研學活動越來越多,越來越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