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巴縣甲居藏寨,繁華掩映中的藏族民居。 新華社 發
位于川西高原的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丹巴縣,有著悠久的歷史文化,曾是唐代“東女國”都城遺址所在地,境內高山對峙,峰巒重疊,峽谷深邃,河流縱橫,景色優美。“巖壁上的城”丹巴縣城,被稱為“大渡河畔第一城”。一方獨特的水土,鑄就了一方獨特的風情。
丹巴是嘉絨藏族聚居地之一,當地藏人習慣稱村落為山寨,通常修建于向陽的坡梁上,由幾十戶至上百戶人家組成。
進入丹巴境內,遠遠便看到,一個個依山就勢而建的山寨中,一幢幢形如火柴盒的寨樓,錯落有致地與相鄰的茂密樹林、清澈溪流,皚皚雪峰融為一體,構成一幅幅田園牧歌式的山村畫卷,與“丹巴一絕”丹巴美女一樣,成為丹巴歷史文化的一張閃亮名片。
更令人驚奇的是,我們還不時看到若隱若現于半山腰上的山寨,任時光流淌,仍靠垂直天梯或溜索與外界接觸,謹守著固有的原始與神秘。
嘉絨藏族是藏族的一個分支,更是丹巴的主人。他們世世代代與這片高原上的奇山麗水相依為命,篳路藍縷,擁有與其他藏族不同的文化。而嘉絨藏寨便是其中一個最具民族特色的符號。
走進位于卡帕瑪群峰腳下的甲居藏寨,嘉絨藏族的韻味便撲面而來。一幢幢直立的白墻寨樓,星星點點地散落在相對高差近千米、樹木蔥蘢的山坡上,或一戶一院,靠山面河;或三五成群,相互偎依;或遠離群樓,孑然崖上,那從院子里冒出的裊裊炊煙,更與火紅的晚霞、梯田上啃草的牦牛相映成趣,將迤邐連綿的山寨描繪成一幅如錦畫圖,讓我們禁不住連按快門。在2005年《中國國家地理》主辦的“中國最美的地方”評選活動中,甲居藏寨勇摘“中國最美六大古鎮古村”桂冠。
漫步彎彎村道上,我發現田園、樹木簇擁著的每一座寨樓,更準確地說是每一座莊園,都是主人精心雕琢和呵護的藝術品,濃縮著嘉絨藏族源遠流長的文化習俗。
古時的丹巴,雖地處高山峻嶺,也沒能躲過戰火硝煙。現存于丹巴境內的562座嘉絨藏族古碉樓,便是歷史見證。盡管現在的寨樓通常只有3-4層,卻沿用了古碉樓“壘石為室”的建筑格局,予人堅如磐石之感,且外墻每年涂抹一次白色,以更好地與藍天白云、庭院花木和周邊莊稼相互融合,既令人賞心悅目,更彰顯了嘉絨藏族人對“天人合一”理念的千錘百煉和不竭追求。
不過,讓我不解的是,每幢寨樓頂上除外檐粉刷紅、黑、白相間的三種色帶外,為何四個角落還各矗立一樽經幡飄揚的小白塔?導游告訴我,那四樽形如瑪尼佛的小白塔,是嘉絨藏族習俗的重要標志,每逢節日都要在此祭祀。可見,嘉絨藏族人對佛教的信仰,已滲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跨過籬笆,走進寨中一戶人家,寬敞的客廳里,雖然陳設簡樸,但墻壁上的經典壁畫和民族圖騰,也深深吸引我的目光。盡管大渡河流走了歲月,卻流不走他們固化在心底里的民族記憶和底蘊。